) 的形体发展而来。“策”是个出现较晚的字,本义为头上带有尖刺的竹马鞭。有异体字“䇲”和“筞”,隶变后,楷书写成“策”。
钱松篆刻作品:南宫第一对策第
“策”本义为“竹制的马鞭”,在统编教材一到九年级的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义项还有:作动词,意为“用鞭子打”“驱使”和“记载”等。常见义项和例释如下:
①名词,竹制的马鞭。如:
执策而临之(八下《马说》)
②动词,用鞭子打,鞭策,驱使,如成语“扬鞭策马”,如:
策之不以其道(八下《马说》)
③动词,督促,促进。如“鞭策”就是严格督促以使进步,“策勉”就是督促勉励。
④名词,拐杖。古代下马步行时马鞭可兼做拐杖用,故用来借指。如:
夸父弃其策(《山海经·地形训》)
【参考译文:夸父扔了他的拐杖】
⑤动词,拄(拐杖)。如:
策扶老以流憩,时矫首而遐观(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)
【参考译文:拄着拐杖流连休息,时时仰起头来眺望天边】
⑥名词,成编的竹简。简(单块狭长的竹片)册是用竹片做的,“策”“册”同音,故“策”通“册”,意为,如:
百名以上书于策(《仪礼·聘礼》)
【参考译文:百字以上的长文(一尺见方的版牍容纳不下)要写在成编的竹简上】
⑦动词,写在策上,记载。“策勋”是皇帝记载功勋于简策以定次第。如:
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(七下《木兰诗》)
诗情画意: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
从汉代起,皇帝选拔人才要经过考试,先把有关经义、政事的问题写在简上,这叫“策”。这种形式叫“策问”,参考的人按策问的内容发表见解叫“对策”;后来发展为 ⑧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,也叫“策问”。
对策是要有见解和智谋的,于是“策”又引申为⑨“计谋”“办法”,如成语“束手无策”,如:
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(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·其五》)
【参考译文:(诸葛亮)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,万代好像鸾凤高翔,独步青云】
由此又作动词,意为“谋划”“筹划”“探测”“预计”等。另外,古代用来计算数目的竹制小筹码叫“策”;用来占卦以卜吉凶祸福的蓍(shī)草也叫“策”;书法中“永字八法”中的“挑”,书写时要用力如扬鞭,所以也叫“策”。
永字八法
(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)
郑重声明
本期内容为“语文湿地”(微信公众号:yuwenshidi。以下简称“湿地”)原创首发内容,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、复制、摘编前,必须得到“湿地”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;未经“湿地”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,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、复制、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。一经发现,我们将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,追究其侵权行为。
尤其强烈谴责以 百度文库、 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!
感谢阅读,点个“在看”再走吧~~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